開啟自閉兒心屝
文/柯雅齡
小辛在三歲時,經醫生診斷是重度的自閉症。從此,母親辭了工作,全心帶著小辛接受各種療育,且在適齡階段進入特幼班。然而小辛非但沒有預期的進步,在行為上更顯得焦躁不安,大哭大叫拒絕到學校;求好心切的媽媽更是竭盡所能的讓小辛接受不同的療育課程。媽媽也一再的自我安慰:這是過渡時期,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。
小辛到我班上來,我看見的是一個疲憊的母親,和一個拒絕學習的孩子。在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及過去的學習情形後,我告訴媽媽,太多的療育課程對孩子而言未必恰當,反而會讓孩子在適應不同環境及人事中,產生混淆。我也讓媽媽的情緒稍微降溫,避免媽媽因為不正確的期待,而造成孩子和她自己的壓力。接下來,我開始觀察個案的行為模式,並進行初步的評估。
收集好所有的資料,做好所有的課前準備後,我將往後課程的方向和配合事項告知媽媽,與媽媽有了初步的共識;然後才開始我與小辛的第一次接觸。
在第一次課程中,我沒有給小辛任何課程,只是坐在一旁看著小辛如何玩。或許對小辛而言,因為從沒有過這樣的上課經驗,所以他顯得相當焦慮、不自在,不僅和老師離得遠遠,還會不時注意著老師的動靜。
第二堂課,我依舊沒有給小辛任何的課程,我只是單獨玩著上次小辛玩過的玩具,小辛會不經意的走向我,看看我在做什麼。不過,這樣的次數很少,時間也很短;過程中,我只有微笑及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。
第三次上課,我放了一個呼拉圈在地上,我就坐在呼拉圈內玩著嵌圖版。小辛只要走進呼拉圈或靠近我,我就會告訴他:「小辛好棒!老師請小辛吃一塊花生酥。」剛開始,小辛會略有所思的拿起花生酥離開,到安全範圍時,再一邊吃花生酥,一邊露出滿意的微笑……。慢慢的,我要求他坐下來,放一塊形狀板,只要小辛照著做,就可以吃一小塊花生酥。以這種方式,我與小辛建立互動關係後,就開始要他學習聽從指令,以及遵守簡單的規則。
建立規則的方式,除了視覺提示的照片外,另一方面則是增強物的使用,只要小辛達到老師預期的學習目標,老師就會給他喜歡的花生酥或是讓他盪秋千;甚至讓小辛自己開口選擇「要吃花生酥」或是「要盪秋千」,之後,再運用結構式教學,讓小辛學習在固定的坐位上進行簡單的課程。
小辛只要是做他沒嘗試過的新活動,他就會生氣的大叫,或是抓老師的頭髮。不過我會先察覺,且在同一時刻抓住小辛的手,用嚴厲的口吻及表情,告訴他:「不可以。」這時如果小辛更用力動氣,我就更用力抓著他的手,只要他稍稍放鬆,我也會跟著放鬆;等他完全放鬆後,我馬上進行活動,轉移他的情緒。
幾次之後,小辛也會跟著說「不可以」……漸漸的,小辛生氣的次數減少了,對於活動的專注力也隨之增長。從剛開始連位置都坐不住,需要我坐在小辛後面協助;到現在,小辛已經可以自己坐在位置上上完一堂課,逐一完成我交付給他的作業了。
或許吧!在接觸自閉兒之前,我心中有很多的恐懼,擔心不知該如何建立相處模式,然而,我相信自閉兒的世界是相當廣闊的,在那深邃的眸子中,隱藏著無限的空間及潛能,是需要被愛、被了解,以及被關懷的。
在與小辛互動這半年的時間,我常會有很多的感動,在一次一次的挫折後,也看見一次一次的進步,這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了。
心得
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,是需要我們細心照料及呵護的,當我們急著要給予孩子學習目標時,別忘了先建立與孩子的互動模式,先了解孩子的增強物為何。太多的治療,過多的期待,對孩子和家長都是負擔。有時不是我們主動要靠近孩子,而是讓孩子自己來靠近我們;不是我們去製造一個學習環境要求孩子學習,而是營造一個安全感的學習空間,讓孩子在當中能夠優游自在的學習。
(刊載於91.12.01國語日報特教版)